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连续五年评选他为中国最富有的企业家。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在马来西亚辉煌的发迹史。只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情义和传奇经历,源于44份带着一个普通人爱心的晚报——
1990年,一位喜欢冒险的中国青年来到马来西亚。来这之前,青年已经身家过亿。他打听到,这儿发现了一个大型油气田,准备修一条高级公路。如果这个项目成功,则会带来公路两边的土地大幅度升值。
经过仔细分析之后,青年做出了一生中最冒险的一个决定:利用所有资产担保向银行贷款,拿到公路两边土地的开发权。
4个多月过去了,油气田的立项依然没有结果。青年如坐针毡。这时候,他手间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住所由五星级酒店搬到四星级,再到三星级,最后连旅馆也住不起了。为了省钱,他打算租用旅馆的一个小仓库,每天只吃最便宜的盒饭,再找机会偷偷溜到旅馆的大厅里看当天的晚报。
仓库的管理员是一位老华侨,看到他的处境,非常同情,不仅免了他租仓库的钱,每天还将自己订的一份晚报带给他看。这样的日子一晃过了44天,青年的心也一天天走向绝望,连自杀的想法也有了。那天,青年意外地得知老华侨并不识字,这44份晚报是特意为他买的,顿时心里一热,仿佛看到一线温暖的光,将自己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晚上,他认真地翻看着报纸,其中一条消息让他兴奋得差点没背过气去:油气田立项了!随后,在一周之内,青年所买的土地价格翻了一番,他的生活一下子由地狱又回到天堂。
暴富后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是老华侨,他准备了一只信封,里面是一套当地最高档别墅的钥匙。当他把信封交到老华侨手里的时候,老华侨摇摇头:“我只是给你买了44天的报纸,为什么值得你送这样的大礼呢?”青年说:“那44份晚报,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珍贵的帮助和关怀,就凭你的爱心,你有资格得到它。”老华侨依然摇摇头:“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不想去住那种地方。真正值得你报答的,也不是我,而是帮助你的这个社会呀。”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被誉为“情义商人”的李晓华,他成了中国最有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之一。
一黑人母亲带女儿到伯明翰买衣服。一白人店员挡住女儿,不让她进试衣间试穿,傲慢地说:此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
1970年10月6日,彭贤俊出生在重庆永川青峰镇一个普通家庭,兄弟姐妹5人。初中毕业后,他跟着姐夫学做生意,主要负责家用电器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读高中二年级时,他的学业和操行都是学校的劣等,记了两次大过,两次小过,被留校察看,甚至还被赶出了学校
16岁那年,由于家境的不堪,她选择到歌舞厅去唱歌挣钱。为了演出,她揣着仅有的300元钱,到精品店淘时装。走进宝莱服装屋,
我故乡有位姓李的书生,世世代代都以读书为业。眼下已是家道衰微。有一日,我前去探望他,见墙角破筐中有古书数册,其中有《赵后别传》这本书,虽然编次已经脱落,依然可以...
一次,外贸部前副部长龙永图要坐飞机去国内某地出差,登机前在候机室休息,突然从一个角落里传来了十分嘈杂的声音,热闹非凡
查字典故事会故事:鲁迅读书嚼辣椒驱寒的故事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家里被窃,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的来信,我现在心中很平静,因为:第一、窃贼只偷走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不仅治国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四个儿子在二战中浴血战火,连立战功,之后又都
格林尼亚生于法国西北的瑟堡,父亲是一家造船厂的老板,整天忙于发财,对子女溺爱有余,管教不足。格林尼亚从小游手好闲,整
感谢上帝给了我这样一位精通的观测者。这8分绝不敢忽视,我决心从这里打开缺口,改革以往所有的体系。 他是个早产儿,只在母
扮演超人的克克斯多弗里夫,在一九九五年的一次坠马中,伤势严重,导致颈部以下全部瘫痪。三年来,他凭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作着
有一次, 孙中山 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不大,听的人很多,天气又热一些,听着听着有人要入睡。这时, 孙中山 便穿插一个故事说:那年我在香港读书...
有人总是抱怨老天不公平,总是说给自己的不够多,不够好。可知道这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啊,可知道就算你遇到伯乐,你就是那只千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
10年前的那个夏天,当胡敏走在伦敦罕有的阳光里,他还不曾预想,接下来这个匆促的会晤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他同样不曾预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卒于同地。早年在当时的文化中心亚历山
强生、罗氏、拜耳、雅培,说起血糖仪,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四大品牌,就像说《射雕英雄传》的武林高手时,必称东邪、西毒、
位于北京长安街,距离天安门仅1200米的东方广场是华人首富李嘉诚投资的亚洲最大建筑群。谁曾想到,东方广场竟始于一位名不见经传
1973年,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位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