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董遇的时间“三余”说

0人浏览日期:2021-11-29 19:14:10
  三国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一说三国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时的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年间,关中大乱,董遇与其兄季中投靠将军段煨。据《魏略》记载,董遇“采稆(lǚ,不种自生的谷物)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而遇不改。”到了建安初年,“王纲小设”,董遇被举为孝廉,任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委政太祖(即曹操),遇朝

  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罗贯中

夕侍讲,为天子所信爱。”到了曹丕称帝的黄初年间,“出为郡守”。魏明帝曹叡时,入为侍中、大司农。《三国志·王朗传》说,董遇等“历注经书,颇传后世。”这个时候的董遇已经很有名气了,与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祥等七人被称为“儒宗”。

三国时董遇的时间“三余”说

    这个被称为“儒宗”的董遇,对待学生却不像孔老先生那样“诲人不倦”。《魏略》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道理是说得通,但求学者拜师,就是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不给学生以指点、提示,不教学生以方法、道理,不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何以为师?自学可以成才,但自学成才者,大都要经历无比的艰辛。有些书虽不至于阅读百遍,但四五遍甚至十余遍才弄明白是常事。自学之难就在于无师教、无友助。“由是诸生少从遇学,无传其朱墨者。”

    给董遇当学生,自然要辛苦些。所以,有学生说,“苦渴无日”,意即时间不够用。董遇回答:“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董遇的这个“三余”之说却很有道理。正如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如果能更好地利用各种各样的“余时”,多读些书,自然会有收获。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聊斋》里的楮生,所以学业优于他人,同窗也师事之,就是因为

  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

“能惜寸阴,加以夜半,则我二日可当人三日。”

 

了解更多三国故事,欢迎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更多有关三国的内容。

捕快张三可怜的小鹿千万别上五楼那些年,曹操和关羽共同追过的“有夫之妇”儿童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狐狸吃鸡三只蚊子和一个阴影古代聊斋之杏花冢梦先生的故事到牛局长家卖电子琴的女人玫瑰与七星瓢虫的故事睡前故事狼建羊舍以草为座的故事李东生:勤于学习,打开成功大门战匡亭:曹操堵狼崽引头狼夜战“索财鬼”小狗与驴子鲁阳挥戈势如破竹的成语故事被父母抛弃的残奥冠军夜晚的对话的故事小海牛小美人鱼的梦工作10年,月薪不过万:为什么你工作很多年,还是不值钱?离家多年已成客虔诚的鸡博士感人故事约定中篇提头来见浅析关羽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青蛙旅行的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