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湘山野录》(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释义:讥讽文人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故事: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急功近利的成语故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
杞人忧天的故事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
儿童成语故事:疾风劲草 西汉末年,颍[Yǐng]阳(今河南省许昌附近)有个人名叫王霸,刘秀起兵反王莽路过颍阳时,王霸带领一帮朋友去拜见刘秀,请求入伍,刘秀表示欢...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
卷土重来的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为了争皇帝的宝座,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争。最后刘邦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202年,垓(ɡüi)下一战大...
失斧疑邻的故事 从前,山里住着两个樵夫,他们是相处很好的邻居。其中一个姓李,另一个姓王。李樵夫平时喜欢跟王家的孩子一起玩。一天,他进山去砍柴,在路上发现斧子忘记...
刮目相看的故事 刮目相看出自三国东吴军师鲁肃之口。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
调虎离山的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
合浦珠还的故事 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阯换取生活所...
【拼音】:jīng wi tin hǎi 【解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调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
养虎为患的成语故事 这次进山人们的收获不小,竟用陷阱连着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大家将两只猛虎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这...
蚕食鲸吞的故事 这个纪晓岚鬼精,传说他打小就“读书目数行下,夜坐暗室,目闪闪如电光”,真可说是天赋异禀,灵颖卓然,记忆力超强。他遍读天下书,竟能过目不忘,那个脑...
擢发难数的故事 战国中期,魏国有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范睢(jū)。尽管他学就匡世治国之才,却得不到重用。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也叫范睢加入随员队伍...
千金一笑的典故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
长驱直入的故事 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
卖剑买牛的故事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
不欺暗室的成语故事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
举措失当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位使者杜汉。他经常各国游玩,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找一个显眼的地方刻上自己的名字及日期,以此来纪念他到过此地。 有一次,他来到了...
拾人牙慧的成语故事 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殷浩的人。因为他曾经当过“中军”的官职,所以被人称为“殷中军”。 他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统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