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命苦,外公他爹以前是个小地主,后来没落了,外公没享过福,却被揪出来戴尖帽压石块狠斗了五天,放出来还没到家就一头栽倒在队里的玉米地里。所以娘是狗崽子,是黑五类,自小便遭人白眼。
外婆多病。娘出工分,修大坝,挑粪砍柴,绣花缝衣,编草席,什么粗细活儿都干得来。娘逢年过节烙的饼薄得能照得见光。
娘爱美,一身破旧的粗布衣裳总缝补得妥妥帖帖,浆洗得干干净净。平时,娘最钟爱的是她那一头黑发,常用梳子蘸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再细心地编成一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用红头绳系着,走路时甩在腰后一晃一晃的,娘像一朵含苞的山茶花。
外婆的病在一个雪天又犯了,病得很厉害,她在破被中咳得缩成一团。娘无助地望着四壁空空到处漏风的家,眼泪簌簌地落下来。
眼看外婆快不行了,娘忽然擦掉腮边的泪珠子咬着辫梢儿冲进了茫茫的飞雪中。黄昏时分,破屋里第一次飘满了药香,而就在那个雪天,娘的一头长发也随着轻盈的雪花一起飘然落下,落下……
娘那年十七岁。
娘的故事是外婆说的,静那时正在嚼着泡泡糖。
静很像娘,红润的脸蛋,黑黑的眼睛,也是一头长发,扎着个翘翘的“马尾巴”,发上红红的蝴蝶结衬出浑身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
静是家中的独生女,自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比娘幸福。
静也爱美,发油、眉笔、香脂等小化妆品和地摊上那些廉价的首饰塞满一抽屉,静常躲在自己的小房间内对着镜子涂抹半天。当然,那些小玩意儿是背着娘买的。
娘已经不美了,昔日光洁的脸庞如今已爬满了皱纹,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风霜的印记。一头重新蓄起的头发却依旧乌黑闪亮,比做姑娘时的更长更多,娘在脑后盘了一个大髻。
娘最喜欢看静洗头发,常站在那儿看着静把长头发浸湿,涂满她叫不出名来的“二合一”,把头发弄得白泡乱飞。娘每当这时便有些发怔,是在怀念那一头十七岁的长发?还是追忆那些苦涩的岁月?只有娘自己才知道。
静考上中专了,是自费的。娘喜得做梦都在笑,“我家静儿有出息呢。”娘说。在小学未毕业的娘看来,中专生就是文化人,就是古时的秀才。自此,娘额上的皱纹愈见深刻,单瘦的身影愈见忙碌。静读书是要很多钱的,2000元一学期对娘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娘弄了一辆破板车,白天在村里收菜,第二天再和爹半夜摸黑起来拉到五六里外的镇上贩卖。娘很累,但心里很甜,逢人便脸上笑开了花。
不久,静来信了,信中说:“娘,我第一次觉得咱们村里是多么贫穷和落后,省城里到处是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几层的立交桥,家家都有大彩电、电话、VCD,哪像咱家那个14英寸的破玩意。娘,你想都想不到城里有多繁华……”
娘看着信,想:我家小静真见过世面呢。
过了些日子,静又来信了,薄薄的一页纸,娘捏着信纸很激动,静说:“娘,给我寄些钱来,我需要添一些衣服,我的衣服在村里虽然是最好的,但在这里是最老土,我们班同学大都是城里人,她们常笑话我土气,我哪儿都不比她们差,凭什么被人瞧扁了,我有时真的好委屈……”娘看着信,没说什么。第二天,娘把两头正长膘的猪仔拉到镇上卖了。
几个月过去了,娘盼啊盼,再也没有盼到静的只言片语,娘是多么想静能跟她谈谈学校里的事,哪怕几句也行。
娘每当想静的时候就拿着静的照片,站在山顶上望着学校的方向,一站就是半天。
冬天到了。快放寒假了,静终于回信了。静说:“现在天气转冷,我还没有棉衣和皮鞋,从家中带去的冬衣我准备放假时带回,这种衣服穿出去肯定又是别人耻笑的对象,我也有自尊啊!毕竟这里是城市。还有,我有几个好友生日要送礼物,也需要钱,我的生日她们也送了,都是好漂亮的精品。我知道家中困难,但没办法,我只要100元,我会尽力节省的……”娘看了信还是没说什么,只是心里有点酸酸的,娘的生日静从没记得过。
娘不知道,她的静儿在学校里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际花,静从谈吐、打扮、举止上看都不像乡下的,甚至比城里人还城里人,静写信都是瞒着同学写的,静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个乡下妹,竭力掩饰着开学前那段自以为耻辱的历史。
开学第一天,静在食堂里排队打饭,就发现了周围异样的目光,聪明的静立刻明白了焦点来源于自己脚上的那双火红的塑料凉鞋,静第一次发现这双鞋子在那些或新潮时髦或古朴典雅的各式凉鞋中是多么的不协调,是多么的俗不可耐。
静窘红了脸,低着头,饭也没吃就匆匆逃出食堂。第二天,静把那双塑料凉鞋偷偷扔了,尽管它是新的,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小巧玲珑的皮凉鞋。
再后来,静学会了交朋友,学会了跳舞、溜冰、打牌,学会了用那种很“派”的半中文半英文的话打招呼,也知道了什么是卡拉OK,什么是Party。
山外的精彩世界正在迅速地改变着静,而静也迅速地脱离着自己的轨迹,以另一种舒适的方式融入这个繁华的世界。
学校终于放假了,静背着行囊,穿着牛仔裤和一件白色针织吊装,很休闲地披一件米色风衣,高跟鞋在黄土地上踩得“扑扑”直响,迎着乡下妹们半是惊奇半是羡慕的目光,静好得意。
推开家中那扇沉沉的木门,静看到娘时她惊呆了。“娘,你的长头发呢?”这是静进门对娘的第一句话。半年不见,娘变得又黑又瘦,仿佛老了几十岁,连一头自静知事起就蓄着的最宝贝的黑发也没了。
“静儿,娘把头发给剪了,刚好100元,娘实在没法子可想了。”娘眼中第一次噙满了泪,很亮地闪烁着。娘手中正握着一张学校提前寄给家长的静的补考通知。
静看着那张补考通知,又看着娘已闪出些许银丝的一头短发,静忽然“扑通”一声跪在娘的面前。
六岁那年,我站在门口的老槐树下,黑黑的小手捧着包子,甜甜地结巴着。她从远处走来,穿着宽大的裙子,长发披肩,高跟鞋踩在巷子里的青石板上,清脆悦耳。 我忘了自己饿...
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
学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一些天真的女生,每天梦想“嫁入豪门”。但事实却是,嫁入豪门并不等于拥有幸福生活。 女大学生盯上富豪征婚 2006年9月的一天,周亚兰像往常...
去车站接朋友,看到一辆汽车倒车时,一不小心,压住了一个放在地上的旅行包。一个玻璃瓶碎了,里面装的酱全都洒了,散落在地上的,还有馒头、大红枣之类。旅行包的主人,是...
那时,我们的生活很窘迫。儿子唐可一出生就住在乡下他姥姥那儿。唐可3岁时,我们决定买房子。我和老公拼命干活,想将孩子接回来。那些日子,反倒是母亲经常打电话过来,要...
他本是聋哑孩子,却和正常孩子一同上学,学会了说话、歌唱,还考上了要点大学。 这要感谢一位同学,一位和他同桌14年的同学。这个同桌不是他人,正是他最亲爱的妈妈。 ...
渐长渐大的女儿已经能够自己动手吃饭了,椅子上放一张小矮凳,稳稳地坐在上面。我的母亲也辞别了她那张高高的凳子,爱上了椅子,搬来坐在我女儿的身边。母亲总是喜欢把她小...
我的生活重心就是对付她 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恨的人,便是她——林丽玲。 1992年,我9岁那年的中秋节,月亮又大又圆,母亲吃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月饼,当夜便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
一个孩子迷路找不着家,在街上哭哭啼啼的,后来被好心人送到了派出所。派出所的工作人员问了孩子一些话。 “小朋友,你姓什么啊?”“姓王。”孩子说。 “你的爸爸叫什么...
2011年7月17日,湖北师范学院女生宿舍楼18栋521室的门突然被推开,来自江西省余干县信丰乡的樊雅婧用轮椅推着母亲苟桂芳走了进来。暑假留校的同寝室女孩儿都惊...
她给电视台栏目组写信,前前后后共写了16封。她说,她想参加蹦极比赛,一定要参加!电视台的工作人员被她打动了,可还是客气地一一回绝。她的条件,离参赛要求太远。她又...
不知怎么回事,自她记事起,就觉得妈妈对她很冷淡,这让她备感失落,幸好有爸爸疼爱,这让她有了些许慰藉。10岁那年,爸爸出了车祸,等她和妈妈赶到医院的时候,虚弱无力...
小时候,他家很穷,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都在一起住。家里人口多,女人轮着做饭,母亲和三个妯娌一人轮一周。当母亲做饭时,便会给爷爷奶奶开小灶的,只是因为穷,没有什么好...
在我还不到1岁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得过一场病,持续高烧,滴水不进。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母亲和母亲怀里的我赶到县城医院,大夫有点不耐烦地说:“孩子都这样了还来医院干什...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
有时候,总是抱怨父母不够爱我们,其实那些深藏在他们内心的情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浓烈得多……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和母亲是有隔阂的。她是医生,最重要的是她的病人。...
父亲去世后。照顾继母的责任落在了我和哥哥身上。 母亲去世两年后,原本是父亲下属的她嫁了过来,不过因为担心我和哥哥受委屈,她一直没有要孩子。 办完父亲的后事,继母...
哑婆,之所以大家叫她哑婆,是因为她的丈夫是个哑巴,最重要的是,她自己也是个哑巴。好在他们有个健康的儿子,给这个家庭带来无限的希望。哑婆五十多岁了,1.55米的个...
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二十余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无论上学放学,洛宁的背上总是背着一袋石头,艰难且坚毅地行走着。 洛宁11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微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