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大约公元前 25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城市化文明,除了后人发现有居住房屋、农牧业生产等的遗迹,还留下文字印章。古代印度广阔,包括现在的南亚次大陆,即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他们称自己为“赡部洲”或“婆罗多国”。古代中国人称他们为“身毒”、“天竺”等,唐代时统一为“印度”。
古印度到公元前 18 世纪时,逐渐被异族侵略,到公元前 15 世纪左右,从中亚来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印度,建立起新的印度文明,他们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这些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以后,过着部落制的氏族生活,他们先征服了当地上著居民,然后又各自到相兼并,这样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小王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阶级分化,在印度出现了一种按等级划分阶层关系的制度:种姓制度,按种姓制,印度社会成员被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种姓称婆罗门,包括祭司阶级,掌管宗教事务;第二和姓称刹帝利,包括武士,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称吠舍,是平民阶层,主要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第四种姓称首陀罗,主要是些奴隶和仆人,从事农业、捕渔等技艺,专为上层阶级服务,前两种姓为统治阶级,后两种姓为被统治阶级。种姓的产生促成了婆罗门教的最终形成(约公元前 1000 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种姓制度的逐渐完善,正当列国纷争不断之时,摩揭陀国出类拔萃,在公元前 364 年时,统一恒河流域和印度中部地区,建立起难陀王朝。然而这个王朝很不稳固,约公元前 324 年,旃陀罗芨多推翻难陀王朝,建立起强大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最有名的国王是第三代王阿育王,他不仅统一了大片印度国士,还使印度第一次成为历史上的统一帝国。以后印度历史上又经历了几度的统一、分裂、统一,到公元十八十九世纪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即英属殖民地时期。
按照印度历史发展,其文学进程被分为几大时期,这里我们仅以古代文学为主。按通常的分法,它包括吠陀时期(公元前 15— 前 4 世纪)、史诗时期(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4 世纪)、古典梵语时期(公元 1 世纪—12世纪)。吠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以及阐述这四部分本集的各种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四部吠陀本集产生于公元前 1500~前 1000 年左右,用诗体写作,语言为吠陀语。后一类阐述书约产生于公元前 1000~前 400 年,由散文创作,用的是吠陀语言演变而成的古梵语。这两类书统称为吠陀文献,当时还有一些与此有关的著作,如语音学、礼仪学、法律学等方面的专书。这些著作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多表现神话宗教故事,目的是为婆罗门阶层唱赞歌。
史诗时期的文学以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为主,此外还有属南方达罗毗荼语系的诗歌文学和巴利语的佛教文学。两大史诗都是用梵语写成,其作者为属刹帝利种姓的苏多阶层,虽书中分别标明作者为毗耶娑和蚁蛭,但后人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原始形式的作者,或在史诗编撰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事实上,两大史诗是集体创作、汇编的。《摩诃婆罗多》约十万颂,产生于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 4 世纪;《罗摩衍那》约二万四千颂,产生于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 2 世纪。两大史诗主要歌颂了英雄事迹和帝王传说,显然它们也是为上层种姓阶级服务的。
古典梵语文学上承两大史诗和佛教文学,又出现了许多与宗教有关的文学,婆罗门教、佛教文学进一步发展,还有耆那教文学、俗语文学。此外,梵语文学中的戏剧、故事、小说以及文艺理论方面也兴盛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的梵语已不再只是宗教语言,它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形式,而为文学家所运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以往世书命名的神话传说作品,现存 18 部大往世书和 18 部小往世书。这 36 部书虽以神话为主,但包含有丰富的宗教、法律、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它们实际上是一套古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整个古代印度文学中,神话传说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吠陀文学到古典梵语文学时代,每一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基本上都与神话传说有关,可以说印度神话传说的数量在世界上是据第一位的,其现存神话资料也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的。印度古代神话之所如此发达,这主要与印度宗教发达有关。宗教与人类原始崇拜有关。人类早在氏族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对大自然缺乏认识,于是便寄托神祗,有了神,人们便有了宗教,古印度的祭司把婆罗门教视为自己唯一的信仰,他们一生就是从事宗教礼仪活动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宗教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来崇拜他们,这些祭司便利用原始的神的故事来编撰出适应婆罗门教祭司的教本,4 部吠陀本集就是婆罗门祭司的创造。随着婆罗门种姓地位的提高,他们更加着意地推广吠陀本集,传播其中的神话思想。到公元前 4 世纪以后,一些由婆罗门种姓与刹帝利种姓结合所生的子女也继承先辈的传统,开始为上层种姓及帝王歌功颂德,这些所谓的苏多阶层便是两大史诗的创作者,他们还把吠陀时代的多神崇拜发展为三大主神崇拜,目的是为了提高婆罗门及刹帝利种姓的地位,为帝国统一服务。此外印度古代的书写材料落后,任何作品都保存不长,所以始终保持口传的方式,这种口传文学为神话传说的传播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加之古印度史学不发达,许多真实历史记载不下来,而在流传中被人添油加醋,既使有历史,经多年口传,也被神话化了。因此,在整个古代的印度文学中,神话文学是绝对重要的内容。
湿婆又叫鲁德罗。意即愤怒。 因为他是出自梵天的额头,是梵天愤怒的产物。 他性情暴烈且孤独,在险峻而荒凉的喜马拉雅山上离群索居。他经常腰系兽皮,手拿黑色弓箭,以猎...
在因陀罗之后,阿底提生的第八个儿子是苏里耶。他一生下来并没有像七位兄长一样被确认为天神。因为他丑陋无比无手无脚,体宽与身高相等,能像球一样滚动。 他的兄长密特罗...
在天神时代,创造主梵天膝下有两个女儿,一个叫迦德卢,一个叫毗娜达,姊妹二人容貌一样美丽,都嫁给了高仙迦叶波为妻。迦叶波喜得两个佳丽,高兴地许给她们每人一个恩典,...
普鲁族的都夫香达王出外打猎,他为了追逐一只鹿而到了喜马拉雅山的甘婆修士草庵中。甘婆修士在这里育有一名养女,她是天女目奈卡和毗舒巴密特拉修士所生的,名叫夏庚达拉,...
高西基河畔住着一位名叫毗邦达卡的修士。有一天,一只牝鹿将他排出的小便和水一起喝了下去,而生下一个人类的孩子。这个孩子的额头有一只角,于是被取名为里舒耶舒林伽 (...
婆罗多王国位在恒河与耶母那河的上游,婆罗多王的子孙中有一个名叫克鲁的王,这个王的子孙就称为克鲁族,统治婆罗多王国甚久,以至后来克鲁族竟成为婆罗多族的代表,其王国...
天帝因陀罗虽然杀死了巨龙,但杀害祭司毗萨鲁帕却是最严重的罪行。为了赎罪,因陀罗自愿放逐在外,躲藏进了莲藕的藕节中。 三界失去了自己的统治者变得混乱不堪,河水断流...
因陀罗是天神之王,他和恶魔檀那婆之间连续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战争。结果天神被强大的恶魔打败了,檀那婆坐上了因陀罗的宝座,而天神们则在人间像凡人一样游荡。最后他们来到...
一、罗摩出世及其在阿逾陀城的生活 在印度远古时期,在喜马拉雅山以南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国家拘萨罗。在它的都城阿逾陀城住着远近闻名的十车王。十车王手下有八个大臣,个个...
因陀罗还打死了阿修罗中最强大的那牟质。 那牟质是檀奴之子,在阿修罗中作战数第一,因而骄横跋雇,不可一世。有段时间他与因陀罗结成联盟,他们发誓,不管是白天还是在黑...
有一次,年轻的婆罗门乌坦卡因为从艺的师父要出门旅行去,被吩咐留守家中,在留守期间,师父的妻子叫他为她做贴身的服务,他以 师父没有吩咐我做这样的事 为理由,而拒绝...
大家一定知道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事吧?这个神通广大的孙猴子,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斗魔,机智勇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要去的西天,实际上就是我国西南邻邦印...
一个有钱人有两个儿子。他十分宠爱长子,一点儿也不喜欢小儿子尼亚拉姆,对待他很严厉,无缘无故地就惩罚他。 大儿子长成一个被宠坏了青年,什么事也不会做,也根本不想做...
很久很久以前,地上的人们是不会死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罪恶,他们生活得无忧无虑。 但是大地上的生灵繁衍生息,无限制的增长让大地女神不堪重负,大地女神向梵天诉苦了。...
从前有一个国王,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以致连向天神献祭也抛在了脑后。祭司劝他敬奉天神,但国王对于这些话却是充耳未闻。下至老百姓,上至王公大臣、婆罗门都对他极为...
须弥山耸立在大地的正中央,它的山峰直插云霄,凡人是无法攀登的。须弥山上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又有溪流瀑布奔腾飞泻,悬崖峭壁上还镶嵌着闪闪发光的宝石,真是一座美妙的...
世界未形成时只是一片不可名状、不可感觉的黑暗。最先出现的是浩森无际的水,水之后又生成了火。在火的热力的作用下,水中冒出一枚金黄色的蛋。这枚金卵在水中漂流了不知多...
盎格森和乔亚娜是一对年轻的夫妇 ,他们住在一座山上 。盎格森养了一群绵羊,每天到山上去放牧,乔亚娜则把羊毛剪下来,织成毛毯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样,小俩口的生活过得...
很久以前,菩萨投胎为波罗奈国王的儿子。少年时,他在波多西摩学习法术,掌握了一种魔法,可以听懂所有动物的语言。在他二十岁时,菩萨回到波罗奈。父亲虽然把他立为王子,...
孤儿克拉克父母早亡 ,家里除了兄嫂再没有其他人了 。哥哥马尔克为继母所生,对他冷酷无情。克拉克在家里要忙这忙那:喂牲口、种地、干家务,却整天吃不饱、穿不暖。马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