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王老太太的弟弟来看姐姐,三个儿子听说舅舅来了,都怕舅舅骂他们是不孝子,一会儿大媳妇端了碗饺子,一会儿二媳妇端了碗荷包蛋,一会儿三媳妇又送来一锅鸡蛋油饼。舅舅早听说三个外甥平日所作所为,但表面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看着三个"孝顺"的外甥媳妇笑着说:"姐呀!这真是十里无真信,谣言满天飞,听人说三个外甥媳妇孝顺,我很生气,本想搬石头把他们家家的锅给砸了。嗨!耳听不如眼见,这些嚼舌根子的家伙,我再也不听他们瞎说了。"
"舅舅你说得对,乡里媳妇就是爱嚼烂舌根子。"三个媳妇异口同声说;大媳妇忙给婆婆梳头,二媳妇忙给婆婆捶背,三媳妇忙替婆婆整理房间。王老太太叹着气,老泪纵横,弟弟一看姐姐流泪,心里也发酸,但还是强忍着了。三个媳妇一见婆婆流泪,怕露了馅,大媳妇故意说二媳妇:"二妹呀!你轻点,八成是捶着娘的酸筋了吧?"说完二媳妇直挤眼,二媳妇可不是省油灯,她又故意找三媳妇茬:"三妹呀,八成是你擦桌子扬起了灰尘迷了娘的眼了。"这三媳妇平日最搅毛,但一时又找不着戏弄一下大媳妇、二媳妇的词,只得忍了。三媳妇忙说:"我不好,我来替娘吹。"
三个妯娌演足了戏。
舅舅开话了:"你们的老娘一辈子不容易,早年守寡,尿一把屎一把的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娶了你们三房媳妇,真是老天有眼,你仨都这么孝顺,顿顿你送这样,她送那样,送多了,你娘也吃不完,不浪费吗?再说你们也不富,我看这样吧......"舅舅故意到关键时停住了看了一眼三妯娌。
"您说咋办?"仨妯娌一齐问。
"不如你们一家接过去过十天,明天正好是初一,就从老大家开始。"舅舅的话说得很坚决,仨妯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敢说个"不"字。就这样,三房媳妇轮流转,每家过十天。可是老太太转到谁家,谁家就弄孬的,老太太牙不好,还常常烧稀饭,摊煎饼,王老太太怕把牙拽掉了,只好常常喝碗稀饭了事。一个月过去了,舅舅又来了。姐弟俩趁没人的时候抱头痛哭了一场,弟弟看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想个办法。弟弟在姐姐耳边咕噜了半天,说得王老太太直点头。
天快中了,大儿子和媳妇从地里回来了。没进门就听见舅舅的说话声,大儿子和媳妇怕是老娘向舅舅告他们的状,轻手轻脚地靠在门旁偷听。舅舅知道外面有人在听"鬼话",故意放高声音说:"姐呀!你藏那么多银元宝干什么呢?不如拿出来给他们三家分了,平时生活也会好一点。"王老太太也故意大声说:"兄弟呀!那可是我的棺材本呀。"舅舅接着说:"嗨!一锭就够了,你不是有一百锭吗?"王老太太说:"没那么多了,你姐夫死的时候,不是用了10锭吗?这些年不又用了10锭吗?现在只有80锭了。"舅舅说:"80锭还了得吗,这周围50里方圆内谁家也没这么多钱呀。你年龄大了,拿出来分给仨外甥算了。"王老太太说:"嗨,80锭银子,平分不开,我想看谁对我好,我就给他多分一点,不分给他们,我留着又能干什么呢?"舅舅又说:"这些年他们没人知道你有这么多钱吗?"王老太太神秘地说:"四十多年前,皇上打我们村上过,那是微服私访,皇上夸你那死鬼姐夫人品好,赏了100锭元宝,除了你姐夫知道外,再没有人知道这事。前些年兵荒马乱的,若要让知道了不早被抢了。就是你那仨外甥我也没敢说,要说了还不花得差不多了。"
大儿子和媳妇在门旁把娘和舅舅的这段对话听的一明二白。个个兴奋得是万指挠心,痒痒透了。再偷听下去怕被娘和舅舅发现,便轻悄悄退到大门外面,重脚重手,大话声声从外面进来了,一进门就高声嚷道:"舅舅来了,今天地里活多,回来迟了,娘和舅舅饿了吧?"接下来是媳妇逮鸡,儿子打酒忙活起来。南院老二家和北院老三家听到中院老大家动静挺大,不知来了什么贵客,忙跑过来看。一看是舅舅来了,一个个简单敷衍几句各自回去了。老二媳妇回到家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心想:平时老大俩口子抠的一个钱能掰成四瓣用,今个是怎么了,不就是舅舅来了吗?值得又打酒又杀鸡的吗?老三媳妇回到家也是越想越觉得蹊跷,心想:这老大媳妇是哪根筋抽得,平时抠的是拉屎拣豆子。今个舅舅来了她怎么舍得把那叫鸡的大芦花公鸡杀了呢?演戏演过火了吧?这老三媳妇和老三媳妇不好过去,听到老大家开饭了,都撵小孩到大伯家听听风声。
这老大两口"玄"了,吃饭时,鸡大腿、鸡脯肉一个劲往老娘碗里挟,老二、老三家的孩子把在大伯家看到的情况一一告诉了爹娘,老二俩口和老三俩口子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从那以后,老大两口子一反常态,三天两头,不是杀鸡杀鸭就是买鱼买肉,王老太太在大儿子家过了一个多月。老二没接,老大也没送。女人家心细,老一媳妇和老三媳妇觉得这里面肯定有文章,但又不好问,老三媳妇心眼多,她出了个主意说:"舅舅好喝两杯,酒后肚里搁不住话,准能探个究竟。"
这天老二媳妇和老三媳妇每人拎了两瓶酒来到舅舅家。中午吃饭,你敬一杯,她敬一杯,不一会舅舅说话舌头直了。妯娌俩互递眼色烧着弯子往主题上引。舅舅是酒醉心明,故意吞吞吐吐,神神秘秘,但还是把那"八十锭银元宝"的事说了出来。老二、老三媳妇一听,以是舅舅酒后吐真言,高兴得坐不住了,真心跑回各自家和自己的丈夫商量着怎么把老娘接过来。最后三家商定,每家接回去服侍一个月。从此,三个媳妇想方设法讨老娘喜欢,变着法儿弄好吃的给娘,早晨帮娘洗脸,晚上帮娘洗脚,冬天帮娘暖被窝,夏天帮娘扇扇子。五六年过去了,王老太太身体也好转了,发胖了。这边仨妯娌心里也没什么底,对那80锭元宝只是听说,从没谁见过,有时也在老太太面前问那元宝的事,只是老太太老爱打贫。后来,王老太太也怕时间长了玩露了馅。有一天趁三家大人去地里干活的空儿,把床头的一个木箱搬到当门心,喊来三孙子。打开箱子,拿出箱里的"银元宝"一个个数着,一共80锭。数完后又对孙子说:"奶奶老了,数数容易乱,你们再帮着数一遍。"孙子们数着:"奶奶,是80锭,你要这干啥?"王老太太说:"这叫元宝,只一个就能买下三间大瓦房。这是80个,你们三家以后每家分25锭,留下5锭,哪家对我好,我就给哪家。"说完没好箱子,搬在床头。
中午,几个孩子把上午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爹娘。孩子们用小手比划着说,白白的雪亮的,重重的一共80个,是我们数的。这下三个媳妇深信不疑。她们计算着,就是每天吃鱼吃肉,老太太活到九十岁,也用不完五锭元宝。仨妯娌服侍老太太一个比一个精心,一个比一个认真,村里人不知这里有蹊跷,都夸这家三个媳妇好,都夸王老太太有福气。县太爷还亲自派人送来夸这仨妯娌的民风匾额,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王老太太一直活到八十四岁,生病去世了。三个儿子争着花钱为老太太办丧事,请来了所有的新朋好友、左邻右舍,请了三班吹鼓手,大操大办,热热闹闹把老太太安葬了。送走 亲友,三个儿子、媳妇把老太太留下的一箱"银元宝"搬出来,打开锁,拿过一看傻眼了,全是亮晶晶的锡皮纸包着泥巴捏的"元宝"。箱里有张纸条,一看字迹便是舅舅写的:"小时候有奶便是娘,长大后有钱就是娘。"三个儿子盖上箱盖,嚎啕大哭,哭得是惊天动地。三个媳妇也一屁股坐在地上"妈呀、娘呀、天呀"尖声刺耳,眼泪鼻涕像开闸倾泻。左邻右舍纷纷跑过来劝:"算了、算了,死也不能复活,你们仨妯娌对老太太这么好,那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邻居们这么一劝,这仨妯娌哭得更悲更惨。这泪里的"辛酸苦辣"外人哪能知道呢?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约五公里处,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陵园城东门外。距陵墓一公里半。大厅里
相传,这天是生母娘娘给人间送来了嗣的日子,为此当地汉族人称之为娘娘节。过节时,村里要设祭祀之所,主席敬祀生母尼杭,亦
诗曰:雁翎铠甲人稀见,寝室高悬未易图。寅夜便施掏摸手,潜行不畏虎狼徒。河倾斗落三更后,烛灭灯残半夜初。神物窝来如拾芥
从前,大河东边有一座高高的云峰山,山上有一座巍峨的道观,道观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道长,人称众妙道长。众妙道长身材瘦小,却长
在我的老家,老人们常给孩子们讲着这样一个故事。过去,街东头住着一个六十岁的王老太太,王老太太早年守寡,靠帮人家缝缝补补洗
传说,清代光绪年间,曹州赵楼花农赵伍,培养了一棵千层花瓣的新牡丹。赵伍对这棵牡丹十分怜爱,把它看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因此取
自从铁木真当了蒙古部落可汗以后,本部的元老、守旧派人物扎木合对他就仇恨起来,唯恐削弱本部族的割据势力。 这一年,初秋的
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这里说的是千里送半桃的故事,它的情义就更重了。 以前,有一户姓丁的人家,生了一男一
驼背李老汉驾着牛车赶集回到家,把在集上买的一捆菠菜和给儿子打家具用的一包铁钉朝牛车旁一放,就去酒店喝两盅了。 等到
在云面省大理的洱海边,有座美 丽的山,名叫点苍山。在这深山之中,生长着一种世界著名的金黄牡丹,不仅色如黄金,而且形似元宝
据说地上还没有人烟的时候,鱼跟别的走兽一样,也长有四条腿,住在陆地上。后来,鱼为什么没有了腿,又到水里去过日子呢?
故事发生的时间已记不清了,反正在古代,伊拉克有个国王,他有一个儿子满十七岁了。父亲决定给他成亲,为他找了个合适的姑娘
小瓜今年七岁。他最怕打针了,每次感冒,总是哭着闹着不肯去医院。 最近小瓜又感冒了,妈妈摸着小瓜的额头说道:瓜瓜,要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宫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
愚者所得非廉洁,不该征处硬敛征;狐狸侥幸称大王,终被狮子将命送。一只贪嘴的狐狸,不论村里村外它都到处去寻找食物吃。一次,
朋友!我是中国的王子。我也和你一一样是从小娇生惯养的。 正当我十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害了重病。父亲或许自知已将不治了
每个星座都有它自己的的,相传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个地方叫希腊,在美丽的大草原中,驰骋着一批半人半兽的族群,这是一个生性凶猛
一位心灰意冷的夫人百无聊赖地在海滩上踱步,不停地用脚踢动着砂砾。突然,一个小瓶子被她钩了出来,便懒洋洋地顺手拾起瓶子
小板凳, 别歪歪, 坐上俺那好乖乖, 好吃懒做没人爱, 乖乖,千万要勤快! 唱完了这个小唱,要说故事啦,说故事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四、五三天,是苗族的盛大节日踩花山。这三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山脚下,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