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雷义和陈重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1234
穷兵黩武的故事 东吴后期名将陆抗,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带领他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五千人。公元264年,孙皓当了东吴的国君,三十八岁的陆抗担任镇军大将军。 ...
天壤王郎的成语故事 晋代时期,有名的女中豪杰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由于她的才学比王凝之高,十分不称心。叔父谢安经常安慰她,希望她不要轻视他,夫妻要和睦相...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故事 禅宗用语,说明人的智慧因阅历而增加。佛教既主张万法唯心,也极重视实践的验证,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僧云:‘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箪食壶浆的故事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国的政权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气,想杀掉子之。于是,子...
拼音:tiān do chu qn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
暗渡陈仓的典故(2)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
不可多得的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孔融《荐祢衡表》,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mi,旧读ni)衡的著名文学家。他博学多...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 从全文看,其意为:因牵连而涉及祸害或损失,也说明事事之间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提醒我们用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属于联系的多样性中的间...
黄粱美梦的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姓卢的读书人,人称卢生。这一年,卢生要进京考取功名,走到邯郸时天已到中午了。于是,他在邯郸北边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来歇歇脚。恰...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着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
鸣琴而治的成语故事 宓不齐是孔子的弟子,学成之后,孔子向鲁国的国君哀公推荐宓不齐,于是哀公就让他去治理单父这个地方。走马单父之前,宓不齐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
青云直上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 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
元代的李寿卿创作了一个杂剧,名叫《伍员吹萧》,说的是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一段曲折经历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楚平王身旁有个很会拍马的人,名叫费无极。一次,他奉命...
卖剑买牛的故事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
倾箱倒箧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候,太尉郗[xī]鉴很喜爱他的女儿,他听说司徒王道的儿子和侄子们都很好,就叫人前去做媒。 媒人把意思和王道一说,王道就请他到东厢房去看...
三顾茅庐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
不觉技痒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的击筑高手高渐离与荆轲是好朋友,两人常在一起击筑唱歌。荆轲前往秦国时,他曾亲自到易水边为荆轲送行。 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下令追...
以邻为壑的故事 大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土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