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译: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矮子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清·赵翼《诗论》诗)
【注音】ǎi zǐ kàn xì
【解释】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7卷:“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没见识、人云亦云
【近义词】矮人看戏 人云亦云
矮子看戏根本就没有看到什么,但是都是跟着别人走,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矮子看戏释译: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出处《汉书,王尊传》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释义表示明知法律禁止,还亲身去做犯法的事。 故事: 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
愚人熬汤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在家里熬一锅菜汤。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试试咸淡是否合适,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汤出来尝。这人喝了一口,觉得很淡,就随手把装着剩汤的木...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
涸辙之鱼的故事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
擢发难数的故事 战国中期,魏国有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范睢(jū)。尽管他学就匡世治国之才,却得不到重用。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也叫范睢加入随员队伍...
依样葫芦的成语故事 陶谷是个学问渊博的人,他发现宋太祖对于一些办文告和写文章的臣子,包括他这个翰林学士在内,都不太重视,他就向太祖请求调离翰林院。 太祖听了,笑...
出处《孟子尽心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 墨子,名翟,是站国...
寸木岑楼的故事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霜露之疾的成语故事 汉朝的公孙弘年轻时很穷,在海边放猪。四十岁时开始学习《春秋》,六十岁时,汉武帝广招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被征为博士。七十六岁时公孙弘当了丞...
出处:《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诺,许诺,诺言。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
门可罗雀的故事 汲黯是武帝时的一位名臣。他当官时,每天拜访他的客人很多。后来他辞去官职,回家静养。 清晨,他打扫庭院。中午,他打开大门,总见门前许多麻雀在寻觅食...
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
读音:jǔyīfǎnsān 解释: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临时抱佛脚的故事 临时抱佛脚这句俗语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国的。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民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有一次,...
【注音】gǔ rn d h 【解释】比喻说话不讲信用,言而无信。告诫我们要守信用,否则会受到惩罚。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
奄奄一息的成语故事 不久,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太子待从官。他不敢不从,他更不愿离开年迈的祖母,就向晋武帝上表陈情,叙述自己的不幸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李...
犬牙交错的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
李代桃僵的故事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后人把乐府诗分为十二类,《...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作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