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与文种商议,他们知道吴王夫差好大喜功,只要投其所好,夫差就会接受越国投降的。只是吴国大夫伍子胥具有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担心他会从中阻碍。他们了解到吴国的太宰伯嚭[pǐ]与伍子胥不和, 且爱财如命,只要贿赂伯嚭,此事必成。于是,勾践派遣文种去吴军帅帐,向夫差跪拜请降。夫差应允越国投降,但大夫伍子胥坚决反对。
他上前进谏说:“此亊万万不可。常言道:‘树立德行最好不断培植,去掉毒害最好扫除干净。’国君不能小视勾践,他胸怀大志,绝不肯屈从吴阔。如今他派人来讲和,分明是缓兵之计,以图东山再起。您千万不能答应他们投降啊!”为了说服国君,伍子胥讲了帝相的遗腹子少康依靠有虞部落发展壮大,恢复夏朝的故事:
夏朝初期,太康失政。东方的有过氏部落首领寒浞,派大儿子过浇率兵攻杀了斟灌,又攻克了夏都,杀害了夏朝的皇帝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mín]怀有身孕,她偷偷从宫城中逃出,逃到娘家有过氏部落生下了少康。后来,寒浞得知后相的儿子叫少康,想斩草除根,杀死少康。
少康逃亡到有虞氏部落,当上了有庚氏部落掌管伙食的官。有虞甶部落首领认为少康胸怀大志,文武双全,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且将纶作为他的封地。自此,他拥有了十里见方的土地和五百口人,也就是一成一旅。少康到了封地,繁衍积聚,训练军队,力量逐渐壮大。
在其他部落的支持下,最终杀了过浇,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件事,历史上称为 “少康中兴”。
伍子胥又进谏说:“现在的吴国不如当时的有过氏强大,而越国又比少康的封地纶大。如果我们不一鼓作气消灭越国,将来勾践向少康学习,等越国强大了再来报仇,悔之晚矣。”
夫差刚愎自用,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反而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伍子胥痛心地对大臣说:“勾践用十年时间繁衍积聚,再用十年时间训练军队。那时他再来报仇,吴国的宫殿恐怕要变成一片废墟了。”
果不其然,一切都被伍子胥言中了。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日夜勤兵,一心想报仇。 等到时机成熟,勾践率领众兵伐吴,围困吴都三年。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求和不成,便自杀而死。勾践终于一举灭吴雪耻。
【注音】yī chéng yī lǚ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
【解释】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用法】作谓语、定语。
【同韵词】祁奚之举、一毫莫取、街谈市语、冷言热语、闲言闲语、盲风涩雨、十风五雨、红男绿女、意气相许、生花妙语
伍子胥给夫差讲了少康沉潜了许久,最终恢复了夏朝的故事,希望夫差能够以此为鉴,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夫差并没有将伍子胥的话听进去,所以后来一切都被伍子胥说中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历史,并从历史中学到一些优质的东西。
老牛舐犊的故事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
兔死狐悲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成语故事 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出自 孔子《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
南辕北辙的故事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向北走却要去楚国的人,我告诉他说:‘你的方向错了
两虎相争的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zhěn]给秦惠王讲卞[biàn]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
作壁上观的故事 秦军统帅章邯打垮了项梁的军队以后,就此认为,旧楚国境内的反秦楚军不用再担心,于是渡过黄河进攻赵国,大破赵军。这时,赵歇做赵王,陈余做将军,张耳做...
削足适履的故事 春秋时期,发生了两件骨肉相残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影响很坏,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晋献公与公子申生的事情。 晋献公在晚年时非常昏庸,宠爱妃子骊姬,...
投桃报李的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天时已晚,还没寻着客店。他正着急,碰到一个老农。他在马上喊:“喂,老头儿,这儿有旅店吗?还有多远?”老农说了声:“无礼
嗟来之食的故事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
一狐之腋的成语故事 从前,周舍侍奉赵简子。(有一次),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赵简子派人问周舍:“你有什么要教导我?”周舍回答说:“我很想做一个行事正直、...
有脚书厨的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龚程从小就在南峰山先都官墓庐旁读书,读书十分认真,生活很清苦,经常是手不释卷,他的记忆力相当好,凡是读过的经传子史等,能一字不差背...
厝火积薪的故事 西汉时贾谊博学广识,敢于言事,很有参政才能,因此汉文帝颇为赏识,将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文人的慷慨意气。当时正是西汉王...
顽石点头的成语故事 传说道生法师被师父逐出,回到南方,住到虎丘山的寺庙里,终日为石头讲《涅槃经》,讲到精彩处,就问石头通佛性不?群石都为此点头示意。围观者将这一...
关于鸡的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
一鼓作气的故事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guì]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
见贤思齐的故事 一天,子夏读完书来见孔子,颜回正坐在孔子旁边。子夏按捺不住读书后的兴奋心情,对孔子说:“先生,我刚刚读完这些书,心情很舒畅。” 孔子看见子夏高兴...
一夔已足的成语故事 传说在黄帝时代,东海有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像牛,头上无角,只有一只脚,却行走如飞;眼睛发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阳;发出的吼声比打雷还...
车载斗量的故事 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
囊萤映雪的故事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
朝三暮四的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