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与父亲没有多少交流,他们彼此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一路读书顺畅,几乎没有让父亲费过多少气力。
事实上,即便是他有了问题,也不会去找父亲,更多的时候他选择自己独自承受。他一直以为,父亲对他像对家中某件可有可无的摆设,记不记得都不敢说,更不必说用心呵护。
所以他一路读书,选择的几乎都是离家很远的学校。大学是在北方,研究生是在更远不可及的英国。回国后因为热爱摄影,选择了做自由摄影师。南来北往,在父亲身边停留的时间,从没有超过两天。
而电话每次打回去,即便那端接起的是父亲,即便他的确有事需要找父亲商量,他也会习惯性地说:让我妈来接电话。隔着千万里,看不到父亲的面容,但他还是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他们彼此是那样陌生,陌生到连视线碰触到一起都会即刻跳开去。而像别的父子那样,做促膝的交流,更不会有。
那一年他争取到为一家电视台拍一个纪录片的机会。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摄影师,他只好自己拿起摄像机。而剧中千里迢迢给村民去送照片的人,他挑来选去,最后觉得让自己的父亲来做,是最契合纪录片的精髓的。
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摄影记者,偶尔去云南一个苗族居住的山村里采访,顺便为那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拍了照片,走时他承诺会将这些照片洗出后送给他们,但因为此后不安定的生活,他几次都将这件事放下了。
几年后,他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折磨,遂决定让自己的父亲去送这些照片。照片上的孩子,都已长大,照片上的老人,有些已经去世,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的纯净,却依然如故。
他打电话给母亲,让她转告父亲自己的这个决定。母亲在电话那头,听完竟笑了。他诧异,以为母亲是在质疑他拍电影的能力。
停了片刻,母亲才开口问道:你要拍你爸,可是,你了解他吗?这个问题,让他想了许久,但始终都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就在他打算再找一个人来做剧中的父亲时,母亲却发短信给他,说,你爸同意了,后天他就开车与你同行,去拍这部电影。
父亲的决定一下,犹豫的反而成了他。他终于明白母亲问那个问题的原因,他们彼此一年里都不会超过一百句的交流,而拍这部纪录片,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这么漫长的相处,他们如何消磨昔日的隔阂,这个问题似乎比电影的拍摄更为重要。
果然与父亲开车前往那个山村的路途中,当他用摄影机对准父亲的时候,躲在镜头后面的眼睛,竟是有些慌乱,似乎这样近距离的关注,是不该发生在他与父亲之间的。
父亲安心地开着车,并不去看他的镜头。一路上他拍到的,都是父亲的后背,还好这与剧情的要求基本吻合。父亲是一个很好的群众演员,事实上,父亲是将这部纪录片,作为完成送照片的一个承诺去做的。他在镜头里,几乎看不到父亲表演的痕迹,这个他所陌生的50多岁的男人,为了自己儿子几年前拍下的这些照片,翻越一个个陡峭的山坡,一户户地找照片上那些依然健在的村民,告诉他们这是自己儿子拍下的照片,他曾经答应过他们,来送照片,现在这个承诺,终于可以由自己代为实现。
他的镜头,为了电影,大部分都给予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忠实又热诚地记录着这里的变化,吃草的牛,奔跑的狗,丧礼上相聚的村民,虔诚听歌的女人,不知疲倦的孩子。所有这一切,因为时间,在他的镜头里,带上了一抹温情。
为了忠实于客观的记录,他不想给父亲一个正视的镜头,因为如此,会让纪录片带上主观的色彩。父亲也一直配合得挺好,并不去理会他的拍摄,而是照他的指导,走在摄影机的边缘,将大块的空间让给了这里的村民。
但却有一次,当他将镜头从一个抱着一条小狗亲密私语的孩子身上,移回旁边观看的父亲时,他突然将自己的视线拉回,对着镜头,那么深情地凝望着,似乎,所有的爱,都藏在镜头里,而不是儿子所指导的在孩子与小狗温情嬉戏的那一刻。父亲的凝望持续了很久,直到他躲在后面的眼睛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对视,主动地将镜头移往别处。
是他做电影最后剪辑的时候才发现,这是父亲唯一正视摄影机的镜头。他几次想要将这个镜头剪掉,但终于还是忍住了。电影的放映会上,果然有很多的观众,对这个镜头提出苛刻的指责。
他们说,父亲这个深沉的注视,是溢出了电影之外的,导演不仅没有毫不留情地将此剪掉,反而将此作为最关键的结尾,不知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主持人让他给予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他,看着屏幕上父亲凝视前方的那个定格镜头,许久才说:我是到最后,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父亲给予我的一份礼物,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将他投射给我的这唯一的注视,长久地保留在影像的记忆之中?
电影在前,爱在后。他正是躲在镜头的背后,才看清了父亲深沉无边的爱。他们彼此无法像那个孩子与小狗一样,亲密地依偎,爱抚,用只有彼此才懂得的语言,畅通无阻地交流,但那份隐藏了许多年的爱,还是穿越了镜头,悄无声息地绽放在他的面前。
回家,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一个温暖的词汇。但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敏感词。我不愿谈起我的家庭,就像奔跑离去的人不愿回头一样。作为一个年仅24岁的学生,我离家在外的时间...
一忽然地,他开口跟我要钱了。最初的借口是身体不太好,要去医院做个全身检查,我便给他寄了钱。没想到时间不长,他又来了电话,说想买个电动三轮车。我犹豫了一下,他好像...
生下我的那一天,家里的一棵老榕树枯死了,用我老爸的话说,我刚好五行缺木,这一辈子注定坎坷。好吧,实话招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反复验证,老爸的末世预言都是对的。老爸是...
去年春节,我没赶上回乡的火车。加班到年二十八,我只有骂老板冷血,急冲冲跑到万佳百货,买了一大堆食品,赶到广州。广州火车站上已经挤满了人,加上大大小小的包裹,整个...
十年前在工厂当工人时,由于违章作业,我的两条腿被机器绞断了,经医院的大夫检查后轻易地判断我将终生与拐杖为伍。从此我被抛进了黑暗的生活中。每天都是在沮丧、痛苦、疲...
最近业绩下滑,我们公司应对的办法就是裁人,第一批辞退的就是几个已婚未孕的女子。我走出公司大楼,呆呆地随便坐上一辆公交车,过了好长一段路后,下车,找了一家麦当劳进...
又该去上学了,我急忙收拾东西。“要好多钱?”父亲坐在门槛上,问我。“要一百五。”我小声答。“够不够?”父亲问。我本想说:“不够”,但迟疑了一下,终于说:“够。”...
读完朱自清的《背影》,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现在已是一个月未见父亲了,着实有点想他。虽然平常没少通电话,但总觉得见到他的人才会安心。 父亲今年整整59岁了,头上的...
9岁的她得白血病住进医院时,继母和父亲吵翻了天。父亲每天来医院细心照料她,要她什么都不要想,安心治病。她习惯性的写日记,记录每天的心情和身体的状况。父亲把所有积...
两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河南驻马店6岁的女孩曹斐全身大面积烧伤。从此,生命进入残酷的境地。每天她都要戴着紧绷的头套,成为面具女孩。然而,她挺了过来,安全度...
小时候,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格,让我倍感压力。因此,我在心里对父亲产生了不满和抵触的情绪,觉得父亲太冷酷了。 有一次,父亲正在院子里磨米粉。那时候,乡下没有加工粮...
女孩被送到医院的时候,整个右肢已血肉模糊。由于失血过多,她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为了她的生命安全,医院不得不决定截掉她的右肢。这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来说,是...
朋友乔迁,我们前去祝贺,在她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摆放着许多新潮的家居用品。忽然我发现在卧室里有一样东西极不适宜地立在那儿,那是一只一米多高的水缸,很旧的颜色,...
“是男人,就没有泪!”很小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将这句话教与了我还有我的兄弟姐妹。然而,我深深知道,“父亲有泪,父亲难落泪。”父亲的教诲一直伴随着我成长。然而,我...
快过年了,父亲刚想歇口气,城里的亲戚捎来口信,说要搬新屋,让爹过去打个帮手。大清早,娘叫醒爹和我。娘在我脖颈上围上条她出嫁时戴的红绸布,再往我兜里塞了三个刚出锅...
父亲的眼睛是在一个早上突然失明的。突然的失明让父亲措手不及,痛不欲生。他握住父亲的手安慰父亲,他说以后他就是父亲的眼睛,父亲要去哪里,他带他去;父亲想看什么,他...
女孩李静走进大学校门那刻起,不安的浓云就笼罩在心头。她爸是个局长,平时总是忙、忙、忙,有时忙得晚上家都不回。上高中的时候,李静下自习后,还能赶回家陪陪寂寞的妈妈...
小时候我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砂器》。影片讲战后日本东北部一对失去土地的父子,他们到处流浪,在大雨滂沱中赶路,在大雪天里乞讨,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有一次,儿子被富家...
我始终认为,后来,父亲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的那些爱,都是虚情假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缘于十几年前发生在我们之间的一件事。那年,我五岁。快过新年的时候,出外打工的父...
这天早晨,受公司指派,肖凯前往黎城洽谈一笔生意。谁知火车还没开出一站地,便接到了妻子赵梅打来的电话——老爹又丢了!肖凯听得心头一哆嗦:一早上班时,老爹还没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