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与父亲没有多少交流,他们彼此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一路读书顺畅,几乎没有让父亲费过多少气力。
事实上,即便是他有了问题,也不会去找父亲,更多的时候他选择自己独自承受。他一直以为,父亲对他像对家中某件可有可无的摆设,记不记得都不敢说,更不必说用心呵护。
所以他一路读书,选择的几乎都是离家很远的学校。大学是在北方,研究生是在更远不可及的英国。回国后因为热爱摄影,选择了做自由摄影师。南来北往,在父亲身边停留的时间,从没有超过两天。
而电话每次打回去,即便那端接起的是父亲,即便他的确有事需要找父亲商量,他也会习惯性地说:让我妈来接电话。隔着千万里,看不到父亲的面容,但他还是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他们彼此是那样陌生,陌生到连视线碰触到一起都会即刻跳开去。而像别的父子那样,做促膝的交流,更不会有。
那一年他争取到为一家电视台拍一个纪录片的机会。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摄影师,他只好自己拿起摄像机。而剧中千里迢迢给村民去送照片的人,他挑来选去,最后觉得让自己的父亲来做,是最契合纪录片的精髓的。
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摄影记者,偶尔去云南一个苗族居住的山村里采访,顺便为那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拍了照片,走时他承诺会将这些照片洗出后送给他们,但因为此后不安定的生活,他几次都将这件事放下了。
几年后,他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折磨,遂决定让自己的父亲去送这些照片。照片上的孩子,都已长大,照片上的老人,有些已经去世,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的纯净,却依然如故。
他打电话给母亲,让她转告父亲自己的这个决定。母亲在电话那头,听完竟笑了。他诧异,以为母亲是在质疑他拍电影的能力。
停了片刻,母亲才开口问道:你要拍你爸,可是,你了解他吗?这个问题,让他想了许久,但始终都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就在他打算再找一个人来做剧中的父亲时,母亲却发短信给他,说,你爸同意了,后天他就开车与你同行,去拍这部电影。
父亲的决定一下,犹豫的反而成了他。他终于明白母亲问那个问题的原因,他们彼此一年里都不会超过一百句的交流,而拍这部纪录片,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这么漫长的相处,他们如何消磨昔日的隔阂,这个问题似乎比电影的拍摄更为重要。
果然与父亲开车前往那个山村的路途中,当他用摄影机对准父亲的时候,躲在镜头后面的眼睛,竟是有些慌乱,似乎这样近距离的关注,是不该发生在他与父亲之间的。
父亲安心地开着车,并不去看他的镜头。一路上他拍到的,都是父亲的后背,还好这与剧情的要求基本吻合。父亲是一个很好的群众演员,事实上,父亲是将这部纪录片,作为完成送照片的一个承诺去做的。他在镜头里,几乎看不到父亲表演的痕迹,这个他所陌生的50多岁的男人,为了自己儿子几年前拍下的这些照片,翻越一个个陡峭的山坡,一户户地找照片上那些依然健在的村民,告诉他们这是自己儿子拍下的照片,他曾经答应过他们,来送照片,现在这个承诺,终于可以由自己代为实现。
他的镜头,为了电影,大部分都给予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忠实又热诚地记录着这里的变化,吃草的牛,奔跑的狗,丧礼上相聚的村民,虔诚听歌的女人,不知疲倦的孩子。所有这一切,因为时间,在他的镜头里,带上了一抹温情。
为了忠实于客观的记录,他不想给父亲一个正视的镜头,因为如此,会让纪录片带上主观的色彩。父亲也一直配合得挺好,并不去理会他的拍摄,而是照他的指导,走在摄影机的边缘,将大块的空间让给了这里的村民。
但却有一次,当他将镜头从一个抱着一条小狗亲密私语的孩子身上,移回旁边观看的父亲时,他突然将自己的视线拉回,对着镜头,那么深情地凝望着,似乎,所有的爱,都藏在镜头里,而不是儿子所指导的在孩子与小狗温情嬉戏的那一刻。父亲的凝望持续了很久,直到他躲在后面的眼睛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对视,主动地将镜头移往别处。
是他做电影最后剪辑的时候才发现,这是父亲唯一正视摄影机的镜头。他几次想要将这个镜头剪掉,但终于还是忍住了。电影的放映会上,果然有很多的观众,对这个镜头提出苛刻的指责。
他们说,父亲这个深沉的注视,是溢出了电影之外的,导演不仅没有毫不留情地将此剪掉,反而将此作为最关键的结尾,不知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主持人让他给予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他,看着屏幕上父亲凝视前方的那个定格镜头,许久才说:我是到最后,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父亲给予我的一份礼物,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将他投射给我的这唯一的注视,长久地保留在影像的记忆之中?
电影在前,爱在后。他正是躲在镜头的背后,才看清了父亲深沉无边的爱。他们彼此无法像那个孩子与小狗一样,亲密地依偎,爱抚,用只有彼此才懂得的语言,畅通无阻地交流,但那份隐藏了许多年的爱,还是穿越了镜头,悄无声息地绽放在他的面前。
那天上午,我下课回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手机一看,竟有5个未接电话,而且是同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谁?有什么事这么急?大脑正在急速搜索这个号码的时候,手机又响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
那一天的情景,在我困倦、懈怠的时候,在寂寞的午夜,如电影中的慢镜头,清晰地浮现在眼前……1991年秋天,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清晨4点钟,父亲轻轻叫醒我说他要走了...
1你小时候有没有怕过黑?我从不曾惧怕过黑暗。因为明诚告诉我,在黑暗里,他的影子会保护我。明诚不是别人,是我爸。4岁那年我在胡同口玩石子,路过的大人指着我的脑袋说...
父亲一生对钱守得很紧,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可一辈子下来,父亲没存下多少钱,反而把自己的身体累垮了,很早就得了高血压。母亲一生对钱看得很淡,时常穷大方。母亲...
小时候,我很怕父亲。 记得我刚开始跟父亲学木匠的时候,他总是很严厉。不容我仔细思索就要我回答许多超出学徒工范畴的问题。别人答不出来,他悉心指教。我如果答不出来...
儿时的记忆中,爸爸是个少言寡语的人,极少能表达出对我的爱。即使表达,他也用含蓄的方式。比如,他会将手轻轻地放在我的头上,或用柔和的眼神久久地看着我。10岁那年,...
自我懂事起,我就知道父亲在很远的省城工作,一年难得回来几次。那时,母亲带着几个哥哥和我在家乡过着普通农家的生活。习惯了乡村生活的我对于离我们千里又在城里生活的父...
那个最爱你的人走了自从妈妈去世后,申琦就不再愿意回家了。千里迢迢舟车劳顿赶到家里已是物是人非,那个曾经你最惦念也最牵挂你的人不在了,回家还有什么意义?每当申琦这...
那一年他还是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希望能够在繁华的北京混上几年,攒下一笔钱,而后衣着光鲜地回老家,盖一所像模像样的房子。终于在一个春天,他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带上我和...
那年,妻子突发心脏病去世,他悲伤到极点,如果不是为了刚满5岁的女儿,他真想不顾一切,也追随妻子而去。处理完妻子的后事,他照常回单位上班,领导担心他受不了沉重的打...
一段骑行,拍下一个能够表现两代中国人的故事——讲起故事的缘由,父亲孙立军这样开篇:“我50,女儿18,从来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原来这个可逗可玩可骂的姑娘很快会变...
山妮从小便没了爹,娘告诉她,她三岁的时候爹出车祸死了,娘带着她从山的那一边回到了娘家,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不少人给山妮娘提亲,山妮娘都拒绝了。15年过去了,山...
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
老家来人捎话说:“海顺,你爹生病了,病得不轻,你回去看看他吧。”他没动,他想这次父亲一定又是在装病。他偏不回去!四十多年了,他还在怨恨父亲,父亲有六个儿女,为什...
为了不让父爱缺席,他给儿子写了五封信,希望儿子在未来的五个时刻打开,他写下的落款日期分别是2020年9月、2026年10月、2030年、2036年、2038年,...
1961年的那个冬天,对他来说很寒冷,当卡车司机的父亲出了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每天的餐桌上,都是母亲捡来的菜叶和打折处理的咖啡,餐餐都难以下...
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了。我去省城出差,走得匆忙,没来得及在冰箱里准备菜,上了火车给他找电话,叮嘱他这两天去超市买菜,不想做就在楼下的那家“怡然居”凑合一下。我的语...
我的家在农村,爸爸妈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年的收成勉强能维持一家三口过日子的费用。从我记事起,我就一直穿着妈妈做的衣服。妈妈的手艺在村里数一数二,做出的衣服针...
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挂大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