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与父亲没有多少交流,他们彼此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一路读书顺畅,几乎没有让父亲费过多少气力。
事实上,即便是他有了问题,也不会去找父亲,更多的时候他选择自己独自承受。他一直以为,父亲对他像对家中某件可有可无的摆设,记不记得都不敢说,更不必说用心呵护。
所以他一路读书,选择的几乎都是离家很远的学校。大学是在北方,研究生是在更远不可及的英国。回国后因为热爱摄影,选择了做自由摄影师。南来北往,在父亲身边停留的时间,从没有超过两天。
而电话每次打回去,即便那端接起的是父亲,即便他的确有事需要找父亲商量,他也会习惯性地说:让我妈来接电话。隔着千万里,看不到父亲的面容,但他还是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他们彼此是那样陌生,陌生到连视线碰触到一起都会即刻跳开去。而像别的父子那样,做促膝的交流,更不会有。
那一年他争取到为一家电视台拍一个纪录片的机会。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摄影师,他只好自己拿起摄像机。而剧中千里迢迢给村民去送照片的人,他挑来选去,最后觉得让自己的父亲来做,是最契合纪录片的精髓的。
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摄影记者,偶尔去云南一个苗族居住的山村里采访,顺便为那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拍了照片,走时他承诺会将这些照片洗出后送给他们,但因为此后不安定的生活,他几次都将这件事放下了。
几年后,他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折磨,遂决定让自己的父亲去送这些照片。照片上的孩子,都已长大,照片上的老人,有些已经去世,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的纯净,却依然如故。
他打电话给母亲,让她转告父亲自己的这个决定。母亲在电话那头,听完竟笑了。他诧异,以为母亲是在质疑他拍电影的能力。
停了片刻,母亲才开口问道:你要拍你爸,可是,你了解他吗?这个问题,让他想了许久,但始终都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就在他打算再找一个人来做剧中的父亲时,母亲却发短信给他,说,你爸同意了,后天他就开车与你同行,去拍这部电影。
父亲的决定一下,犹豫的反而成了他。他终于明白母亲问那个问题的原因,他们彼此一年里都不会超过一百句的交流,而拍这部纪录片,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这么漫长的相处,他们如何消磨昔日的隔阂,这个问题似乎比电影的拍摄更为重要。
果然与父亲开车前往那个山村的路途中,当他用摄影机对准父亲的时候,躲在镜头后面的眼睛,竟是有些慌乱,似乎这样近距离的关注,是不该发生在他与父亲之间的。
父亲安心地开着车,并不去看他的镜头。一路上他拍到的,都是父亲的后背,还好这与剧情的要求基本吻合。父亲是一个很好的群众演员,事实上,父亲是将这部纪录片,作为完成送照片的一个承诺去做的。他在镜头里,几乎看不到父亲表演的痕迹,这个他所陌生的50多岁的男人,为了自己儿子几年前拍下的这些照片,翻越一个个陡峭的山坡,一户户地找照片上那些依然健在的村民,告诉他们这是自己儿子拍下的照片,他曾经答应过他们,来送照片,现在这个承诺,终于可以由自己代为实现。
他的镜头,为了电影,大部分都给予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忠实又热诚地记录着这里的变化,吃草的牛,奔跑的狗,丧礼上相聚的村民,虔诚听歌的女人,不知疲倦的孩子。所有这一切,因为时间,在他的镜头里,带上了一抹温情。
为了忠实于客观的记录,他不想给父亲一个正视的镜头,因为如此,会让纪录片带上主观的色彩。父亲也一直配合得挺好,并不去理会他的拍摄,而是照他的指导,走在摄影机的边缘,将大块的空间让给了这里的村民。
但却有一次,当他将镜头从一个抱着一条小狗亲密私语的孩子身上,移回旁边观看的父亲时,他突然将自己的视线拉回,对着镜头,那么深情地凝望着,似乎,所有的爱,都藏在镜头里,而不是儿子所指导的在孩子与小狗温情嬉戏的那一刻。父亲的凝望持续了很久,直到他躲在后面的眼睛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对视,主动地将镜头移往别处。
是他做电影最后剪辑的时候才发现,这是父亲唯一正视摄影机的镜头。他几次想要将这个镜头剪掉,但终于还是忍住了。电影的放映会上,果然有很多的观众,对这个镜头提出苛刻的指责。
他们说,父亲这个深沉的注视,是溢出了电影之外的,导演不仅没有毫不留情地将此剪掉,反而将此作为最关键的结尾,不知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主持人让他给予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他,看着屏幕上父亲凝视前方的那个定格镜头,许久才说:我是到最后,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父亲给予我的一份礼物,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将他投射给我的这唯一的注视,长久地保留在影像的记忆之中?
电影在前,爱在后。他正是躲在镜头的背后,才看清了父亲深沉无边的爱。他们彼此无法像那个孩子与小狗一样,亲密地依偎,爱抚,用只有彼此才懂得的语言,畅通无阻地交流,但那份隐藏了许多年的爱,还是穿越了镜头,悄无声息地绽放在他的面前。
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喝醉了。他本来就好酒,再加我考上的是名牌大学,全镇子只有我一个,大字不识的父亲深感自豪。不知不觉间,他自斟自饮,竟喝掉了整整一瓶白酒...
梅香是个乡下姑娘,今年十四岁,因病住进了县医院。几天之内,她花掉了数千美元。梅香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她问过医生,医生说她得了重感冒,还有点贫血。她不信,自己一个感...
因为工作忙,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母亲家了。 那天,我开车去一个村庄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晚上又有朋友约着吃饭。走到一条僻静的沙石路,远远地,我看见一个矮小的身影...
1记得幼年时,每看到邻家小囡在父母面前撒娇嬉闹,我心里便涌起一股酸涩。父亲是一名军人,常年留守在海岛,与家人聚少离多,我对他的印象几近模糊。8岁那年,母亲带着我...
父亲是位农民。他幼年失怙,家中贫穷,没有上过学,因而目不识丁。幸亏“生活是本无字书”,他从生活中汲取了诸多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前的一个...
父亲生前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根本不看我的小说,他知道我还在写,但写些什么懒得问。一个人真想当作家,别人是帮不了忙的。 父亲热爱写作,却不愿意子...
老赵和小赵A老赵的儿子小赵今年高考,他是实验中学的毕业生,正处在青春的叛逆期,特点是不与老赵对话。老赵说儿子对高考抱有侥幸心理,其证明就是读高三了,同学们都11...
不如咱爷俩相濡以沫吧妈妈走得早,我很小的时候就和他像相依为命的连体人。有一口饭,我吃一大口,他吃一小口;有一杯水,我喝大半杯,他喝小半杯。我知道他的不易,也见了...
我跪在继父坟前,说:“爸爸,如果您还活着,我就是结草衔环也要报答您的恩情啊!”可再多的悔泪也唤不醒憨憨的继父了。拒绝继父进家门我的亲生父亲是个走村串户的货郎,在...
外面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到底什么时候才停?都快七点了,我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客厅团团转。这时,一阵熟悉而陌生的脚步声在我耳边响起。肯定是妈妈,她下...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回到家里,不是看书,就是伏案写作。而我则是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的,父亲很少抱我。不仅如此,父亲还有一个“怪癖”:他喜欢用手指丈量我的身长。这个...
父亲驾驶着货车,在一条陌生且偏僻的土路上奔驰。突然货车扭起了秧歌,几近失控。他狠狠地踩下刹车,避免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他对七岁的儿子说,坐在车上别动,我下去看一下...
老家来人捎话说:“海顺,你爹生病了,病得不轻,你回去看看他吧。”他没动,他想这次父亲一定又是在装病。他偏不回去!四十多年了,他还在怨恨父亲,父亲有六个儿女,为什...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起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
爸爸拉着我的手,看着火向我们把头的房间烧过来,说了短短的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孩子,不怕,有爸爸在,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我的爸爸张藜是个文艺工作者,然而因为...
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
十二岁的时候,我的腿不慎摔伤了。是骑驴摔的,那是个下坡,正好借坡下驴,驴那么颠颠颠一跑,我照着驴的脊背吱溜就滑下去了,山村的路坡多石头多,下面正好有块半大石头,...
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小时...
《酒干倘卖无》是一首80年代从台湾传遍华夏大地的歌曲,在潮汕地区也广为传唱。“酒干倘卖无”的意思是闽南语“有空酒瓶卖吗?”……这首歌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跛...
男人的衣橱里,有两条围脖,都是纯黑色的。一条是女人亲手织的,另一条是四十岁时冰儿送他的生日礼物。那天,冰儿把围脖给他缠上,神情诡谲地说:“这可是我亲手织的哦,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