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与父亲没有多少交流,他们彼此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一路读书顺畅,几乎没有让父亲费过多少气力。
事实上,即便是他有了问题,也不会去找父亲,更多的时候他选择自己独自承受。他一直以为,父亲对他像对家中某件可有可无的摆设,记不记得都不敢说,更不必说用心呵护。
所以他一路读书,选择的几乎都是离家很远的学校。大学是在北方,研究生是在更远不可及的英国。回国后因为热爱摄影,选择了做自由摄影师。南来北往,在父亲身边停留的时间,从没有超过两天。
而电话每次打回去,即便那端接起的是父亲,即便他的确有事需要找父亲商量,他也会习惯性地说:让我妈来接电话。隔着千万里,看不到父亲的面容,但他还是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他们彼此是那样陌生,陌生到连视线碰触到一起都会即刻跳开去。而像别的父子那样,做促膝的交流,更不会有。
那一年他争取到为一家电视台拍一个纪录片的机会。但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摄影师,他只好自己拿起摄像机。而剧中千里迢迢给村民去送照片的人,他挑来选去,最后觉得让自己的父亲来做,是最契合纪录片的精髓的。
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摄影记者,偶尔去云南一个苗族居住的山村里采访,顺便为那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拍了照片,走时他承诺会将这些照片洗出后送给他们,但因为此后不安定的生活,他几次都将这件事放下了。
几年后,他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折磨,遂决定让自己的父亲去送这些照片。照片上的孩子,都已长大,照片上的老人,有些已经去世,许多东西,都已经改变,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内心的纯净,却依然如故。
他打电话给母亲,让她转告父亲自己的这个决定。母亲在电话那头,听完竟笑了。他诧异,以为母亲是在质疑他拍电影的能力。
停了片刻,母亲才开口问道:你要拍你爸,可是,你了解他吗?这个问题,让他想了许久,但始终都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就在他打算再找一个人来做剧中的父亲时,母亲却发短信给他,说,你爸同意了,后天他就开车与你同行,去拍这部电影。
父亲的决定一下,犹豫的反而成了他。他终于明白母亲问那个问题的原因,他们彼此一年里都不会超过一百句的交流,而拍这部纪录片,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这么漫长的相处,他们如何消磨昔日的隔阂,这个问题似乎比电影的拍摄更为重要。
果然与父亲开车前往那个山村的路途中,当他用摄影机对准父亲的时候,躲在镜头后面的眼睛,竟是有些慌乱,似乎这样近距离的关注,是不该发生在他与父亲之间的。
父亲安心地开着车,并不去看他的镜头。一路上他拍到的,都是父亲的后背,还好这与剧情的要求基本吻合。父亲是一个很好的群众演员,事实上,父亲是将这部纪录片,作为完成送照片的一个承诺去做的。他在镜头里,几乎看不到父亲表演的痕迹,这个他所陌生的50多岁的男人,为了自己儿子几年前拍下的这些照片,翻越一个个陡峭的山坡,一户户地找照片上那些依然健在的村民,告诉他们这是自己儿子拍下的照片,他曾经答应过他们,来送照片,现在这个承诺,终于可以由自己代为实现。
他的镜头,为了电影,大部分都给予了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忠实又热诚地记录着这里的变化,吃草的牛,奔跑的狗,丧礼上相聚的村民,虔诚听歌的女人,不知疲倦的孩子。所有这一切,因为时间,在他的镜头里,带上了一抹温情。
为了忠实于客观的记录,他不想给父亲一个正视的镜头,因为如此,会让纪录片带上主观的色彩。父亲也一直配合得挺好,并不去理会他的拍摄,而是照他的指导,走在摄影机的边缘,将大块的空间让给了这里的村民。
但却有一次,当他将镜头从一个抱着一条小狗亲密私语的孩子身上,移回旁边观看的父亲时,他突然将自己的视线拉回,对着镜头,那么深情地凝望着,似乎,所有的爱,都藏在镜头里,而不是儿子所指导的在孩子与小狗温情嬉戏的那一刻。父亲的凝望持续了很久,直到他躲在后面的眼睛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对视,主动地将镜头移往别处。
是他做电影最后剪辑的时候才发现,这是父亲唯一正视摄影机的镜头。他几次想要将这个镜头剪掉,但终于还是忍住了。电影的放映会上,果然有很多的观众,对这个镜头提出苛刻的指责。
他们说,父亲这个深沉的注视,是溢出了电影之外的,导演不仅没有毫不留情地将此剪掉,反而将此作为最关键的结尾,不知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主持人让他给予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他,看着屏幕上父亲凝视前方的那个定格镜头,许久才说:我是到最后,才知道这部电影,是父亲给予我的一份礼物,而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将他投射给我的这唯一的注视,长久地保留在影像的记忆之中?
电影在前,爱在后。他正是躲在镜头的背后,才看清了父亲深沉无边的爱。他们彼此无法像那个孩子与小狗一样,亲密地依偎,爱抚,用只有彼此才懂得的语言,畅通无阻地交流,但那份隐藏了许多年的爱,还是穿越了镜头,悄无声息地绽放在他的面前。
父亲驾驶着货车,在一条陌生且偏僻的土路上奔驰。突然货车扭起了秧歌,几近失控。他狠狠地踩下刹车,避免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他对七岁的儿子说,坐在车上别动,我下去看一下...
最近,不知父亲着了什么魔,天天给我送吃的。有时是一把蔫豆角,有时是刚从菜市场买来的新鲜猪肉,有时是别人送给他、他舍不得吃的腌萝卜。刚开始,看他从几公里外风尘仆仆...
小时候,我一直喜欢穿父亲的拖鞋。拖鞋是苇草编结成的,简单的样式,穿在脚上,在夏季清清凉凉。好像是喜欢那种感觉,走在水泥地板上,听那沉沉的鞋履声,扑嗒扑嗒的。现在...
某地举行一个类似“极限生存”的电视直播游戏,参赛者以家庭为单位,最终的胜出者,将会得到一笔非常丰厚的奖金。报名者众。可是能够最终胜出并不容易。主办方表示,要想撑...
1998年5月,我进入了紧张的高考准备阶段。我的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只要临场发挥正常,去名牌大学读新闻系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那是我夙愿,很小的时候我就崇拜搞新闻的...
4岁那年,她目睹父亲被两个女人争抢,一个是她母亲,一个是不认识的女人。女人是一大清早到她家来的。不知跟父亲说了什么话,拉着父亲就往外走,她母亲从后面追上去拉住父...
一、怪事这个月的月初开始,宏远超市发生了一件怪事,每周五的小食品百货区,都会丢失一包奥利奥饼干。刚开始,超市经理大魏以为是员工登记出了错误,因为接着奥利奥饼干摆...
A那天深夜,我做了一个可怕的噩梦。梦里,我看到两个男人怒目而视,那眼神恨不得将对方一口吞下去。这两个男人,一个是我的父亲,一个是我的继父。父亲西装革履,穿着讲究...
电视里的一则挂面广告中有一句话,“就像妈妈手打的一样”。温馨的画面,温情的广告词,总会让人心里暖暖一动。 可对于我来说,父亲做的手擀面最难忘。记得小时候,...
他这一辈子,从来不怯谁,除了我。他在县城没有正式工作,却靠着登百家门,给人修下水道的零碎活计,养活了一家人,供我和弟弟念到大学。但我并不是特别感激他,觉得他对我...
从我记事起,他就是一个爱占便宜的人。每次去买东西,他跟人讨价还价半天,买好后总是会再拿人家一根葱两头蒜。有一次他去买鸡蛋,临走时他一手提着鸡蛋袋子,一手在下面托...
从我有记忆起,他就是一个带着巨大光环的疯子。可所有人都用艳羡的目光看着我说:“看,你有一个多伟大的爸爸。”我知道的只是,童年的每一天都是空荡荡的。豪华的大房子中...
人生路漫漫长,总有艰难困苦挡道,我记住父亲的话,只要还有机会,我就会不懈努力。那年我第二次参加高考,希望脆弱得就像肥皂泡。当我的第二批同窗一个接一个欢天喜地地即...
他是恨他的。虽然,他是他的父亲。父亲算什么?钱算什么?十三岁的夏天,他因为肚子痛,提前回了家。母亲出差了,打开门的刹那,他看到一双粉色高跟鞋,而母亲是从来不穿高...
对于一位父亲来说,一生中最幸福也是最难过的时刻,莫过于在女儿的婚礼上,挽着她的手走过红毯,然后,像割掉心头肉一样,把她交到别人手上。看着她头也不回地走向明亮确定...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起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
曾经认为,父亲是个感情迟钝的人。小时候放风筝,陪我的是我的母亲,捡风筝的是我的父亲。学习骑自行车,扶起摔倒的我的是母亲,站在一旁喊着让我爬起来继续的是父亲。小时...
胡福是一名建筑工。砌砖,粉刷,钢筋活,只要是建筑上的活儿样样都能拿的起。虽说文化程度不高,只是初中毕业,但人却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很快就成了建筑上的行家里手。设...
一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他的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那父亲脾气极好,也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少年嘟着嘴不理,脸上全是厌...
十八岁离开家乡,到另外一座城市读大学。大三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早上天刚刚亮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听到我的声音之后,爸爸在那一头停了几秒钟,然后说:“还没起床吧?你妈...